顺丰控股在港交所正式上市,“A+H”模式缘何重新被青睐?
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
11月27日,顺丰控股(06936.HK)登陆港股,公司也成为快递行业首只“A+H”股。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收入计,顺丰控股是中国及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也是全球第四大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
顺丰控股此次全球发售的H股股份数目为1.7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数目为3145万股,国际发售股份数目为1.385亿股。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H股34.3港元。通过此次发售,顺丰控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58.31亿港元,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为56.61亿港元。上市首日,顺丰控股股价报收34.3港元/股,与发行价持平。
Wind数据显示,相比于去年只有一家“A+H”股,今年已经有三家公司成功在港股上市。
9月17日,美的集团(00300.HK)在港股上市,最终发售价为每股54.8港元,全球发售净筹306.68亿港元,成为年内最大的IPO。另外,龙蟠科技(02465.HK)也于10月底在港股上市。
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吉宏股份(002803.SZ)、百利天恒(688506.SH)赤峰黄金(600988.SH)钧达股份(002865.SZ)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拟奔赴港交所,谋求“A+H”上市。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近日表示,对于已经在A股上市的企业,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时可以进入快速审批流程。
麦楷亚洲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和联合主席助·伯斯汀(Drew Bernstein) 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具有强大市场地位和全球雄心的A股公司来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二次上市非常有意义,使这些公司能够以完全可转换的货币募集资金,利用全球基金经理,并可能将他们的股票用作海外收购的货币。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公司通常具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和知名的品牌,因此可以被视为投资中国经济的更安全方式。
助·伯斯汀认为,过去几年,香港IPO市场十分艰难,但2024年看到转机,香港成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以中国为重心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在正面临真正的危机,因为它们面临着基金寿命的终结,并且无法为其投资的公司实现流动性。尽管面临挑战,但我预计香港和美国的交易所将继续看到中国公司对上市的强烈兴趣,因为这些公司必须升级到上市公司,否则或将面临与私人投资者之间繁琐的赎回条款。”助·伯斯汀分析道。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告诉界面新闻,香港市场具有高效、灵活的融资机制,例如“闪电配售”等方式,可以快速完成增发和融资,而无需复杂的审批流程。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和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快速审批机制等,进一步降低了A股企业赴港上市的门槛。
“香港市场提供丰富的融资工具,如可转债、认股权证等,并且再融资效率高。这对于需要快速扩展业务的企业尤为重要。通过香港上市,企业可以更好地推进全球化战略,利用香港作为跳板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优化治理结构,与国际规则接轨。”黄立冲说道。
在黄立冲看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数量增加,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是在消费、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他坦言,近年来,大量新经济公司(如高科技、创新药企)选择在港上市,使得港股市场逐渐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提高了整体估值水平和吸引力。沪深港通机制使得内地资金能够更便捷地投资港股,而A+H双重上市模式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效应。
什么样的A股公司更适合来港交所上市?助·伯斯汀指出,为了利用在香港上市的优势,该公司的战略应该具有全球性,愿意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并定期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会面。有些公司将把上市视为用现金重新填充资产负债表的机会,然后将其视为未来的合规问题。成功的公司将其视为定期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机会,并将其作为战略增长杠杆。
黄立冲认为,企业需确保自身财务状况透明、合规性强,并满足香港交易所对盈利能力或市值等方面的要求。适合赴港上市的公司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属于高增长或新经济行业,如生物科技、高科技、消费品等;第二,有明确的国际化战略,需要通过香港平台接触全球投资者;第三,在A股面临IPO审核困难或政策限制(如部分金融、地产行业);第四,成本与长期规划,赴港上市涉及较高成本,包括保荐人费用、法律及会计服务费用等。
“企业需评估是否能通过后续融资和品牌提升来覆盖这些成本。此外,还需制定清晰的国际化发展规划,以充分利用香港这一平台。”黄立冲说。